Tuesday, May 31, 2011

表演

女儿最早的表演应该是不到三岁,好象是六一儿童节的什么演出。只是那时不在身边,只有张照片,小朋友穿了件红色的兜肚坐在绿草地上,笑得一脸灿烂。

2002年到了Stamford,女儿的表演生涯就拉开了序幕。四岁开始学芭蕾,学年结束时迎来了第一次正式表演。很早就开始准备,而且很正规地量身定做服装。结果到时小朋友上台,眼睛都朝老师那儿瞅,跟着老师做动作,很是可爱。

那年也是Pre-K毕业,很多家长都挤在楼道里,看小朋友一本正经地表演。那个表演印象深极了,当然小朋友天真可爱,更是因为老师选的歌很独特。大意是“我有手,看我拍掌,我有脚,看我跺脚。啊我就是个奇迹,我身上的每个部分都是奇迹。我是那么特别,是那么与众不同,我就是我,没人跟我一样。”

也就是这样的教育,才会使五六岁的女儿义正辞严地跟我说:“妈妈你不能打人。你要打了我,警察会抓你的。”?!

K年级母亲节的表演是在班里办的。一帮小朋友快快乐乐地唱了很多歌,还有个节目是读书(不是所有K年级小朋友都认字),女儿也一本正经地读了一段。

回国上幼儿园一个多月,居然又赶上了年末表演。一个很劲的现代舞和环保时装秀,够吸引眼球。现代舞有创意且复杂,全场都是小朋友自己跳完,没有老师带,可以想见老师下了多少工夫。至于时装秀的衣服,全是家长利用再生材料做出来的。譬如女儿穿的那件白色礼服,类似婚纱,远看很漂亮,只是材料 居然是白色塑料袋剪成碎条拼出来的。夏天的深圳,光坐着不动就能出一身汗。一件这样不透气的曳地长裙裹在身上 还没有空调 孩子浑身湿淋淋的,跟从游泳池爬出来似的,幸亏没中暑。

回到Stamford就进了一年级,活动也多了起来。圣诞节时老师自己弹吉他,组织小朋友唱圣诞歌,稍晚些,春暖花开的时候,看了第一出话剧。剧情很简单,就是Gingerbread man的剧情。一个从烤炉里逃出来的姜饼人一路逃离了各种危险,逃离了女儿扮的作家 该名小作家身穿中式粉色绣梅对襟衫,正危坐正襟一本正经地练习毛笔字呢 最后还是没能逃脱命运的安排,被智计诡出的小狐狸给吞掉了。

女儿个子大,自然是很出彩的。小狐狸也是个大个子小男生,长得很俊,好象是有点欧洲大约是法裔血统。女儿提前剧透,说建议他做个迪斯科滑翔动作,所以盯住了看,他确实在抓住了小狐狸后漫不经心地做了滑翔动作,很是潇洒。

那年值得一提的还有圣诞节芭蕾学校的演出。当时去的那个学校是个英国女人办的,一口英国音,开一辆双人座敞篷奔驰。出奇的是老师,是个黑人男生,这家伙舞跳得很棒,身材瘦削挺拔,做动作很是到位。开Party那天正好下大雪,我们最终还是去了studio楼上,演了一出改版胡桃夹子。上半场基本跟着剧情走,老师带着几个小朋友飘啊飘地扮雪花扮天使。下半场则是交际舞表演,都是这间学校的学员,也算有特色。尤其那个黑人老师,跳了几个独舞,非常专业漂亮,把整个水平提高了许多。

升上二年级,大约是有话剧的,不过没有印象。那年孩子换到Stamford Ballet,信息陡然增加,于是知道去参加胡桃夹子的选拔,竟然选上了小老鼠的角色。当时选拔的时候没什么感觉,后来听到女儿选上了,而她的好朋友Isabella没选上,吓出一身冷汗。要是孩子没选上,该是多大的打击啊!不过这都是后怕。Isabella的妈妈很温柔,很有风度地打电话来祝贺,说得我很是汗颜。

这出胡桃夹子的戏,就不是学校的演出可比拟的了。George Balanchine的胡桃夹子,全美只有纽约、旧金山和Stamford有牌演。才进十月,导演就从纽约跑过来,每周给孩子上课,练习跑位。到了十一月,练习就加重,时间加了不少。十一月底光拉到演出剧院彩排就去了不止一趟,全套排过,阵仗很大。服装、化妆(锦锦演小老鼠倒好了,免了化妆)等等一应俱全,舞台布景什么的也非常漂亮。导演强,演员专业,群众演员和跑龙套的小朋友也非常认真,整个演出很是成功。一个七八岁的孩子,在上千人的正式剧场演出,是不可多得的经历。

有了这次经历,芭蕾学校年末的演出就显得一般。现在回想起来,那年的演出全是George Balanchine的作品,锦锦跳的是斯拉夫民间舞,其实很不错。只是前面有了个盛大出品打底,把门槛给无限提高了。

在上海的一年,BISS学校与美国学校一脉相承,圣诞节演出不但有圣诞歌曲,还有话剧罗马。小朋友披着用白色床单做成的元老长袍,很卖力地扮演凯撒和各种角色。

因为学琴,又在小区里参加演出,主要是弹琴,女儿还因此认识了在上海的好朋友畅中融。

到了蒙城就进了St-Jean-Baptiste-de-laSalle。虽是新环境,习惯倒没什么两样,无非是学校的演出从英文变成法文。别看女儿到蒙城才短短半年,来的时候法文只会说Bonjourau revoir,老师居然就让她在剧中做叙述,愣是成了出声最多的小演员。其他学生就捧着红鱼啊蓝鱼啊鱼缸啊什么的满场走,也很有意思。那出剧的名字叫Poisson rouge,红鱼,据说作家访问过他们学校。

四年级下学期转学到Notre-dame-des-neiges,演出是在学校对面的图书馆里。那出戏很热闹,而且是四年级的几个班一起演出,孩子还弹了钢琴。不过既然现在记不起来,应该是乏善可陈吧。

五年级很有意思。因为班主任爱好,又有热心老师掺乎(体育老师拍摄),五、六年级不演出,直接拍电影。最后拍成的片子很短,据说要求只是三分钟。那段时间,锦锦可忙了,写了无数草稿,可以说是他们小组的编剧、策划、脚本、导演兼演员。分镜头密密麻麻地写了无数张纸 现在回想起来,视力大约就是那个时候弄坏了的 一搞就约着组里的同学到图书馆开会,忙乎了好几个月。

到了学期末,锦锦小组的片子送到西南区教育局电影节参展,还是参选之一。虽然同校另一个小组得了最佳电影和男主角 那个片子大约有十分钟 孩子的努力和通过获得的就不需要用获奖来肯定了。

那几年,芭蕾也慢慢找到了门路,进了Acedemie de Ballet Contemporaire de Montreal (ABCDM),跟Stamford Ballet一样,是蒙城最好的芭蕾学校。每年的演出虽然都在学校里的大教室,场地不怎么样,水平倒是一年比一年好,练功的样子初步显了出来,也就到了上中学的年纪。

因为是进的芭蕾班,每天都有一个多小时的舞蹈课。虽然锦锦在跳舞上天分有限,但孩子很认真,这一年进步非常明显。年末演出排在五月二十六、二十七、二十八三场,之前彩排什么的十分辛苦。演出下来,觉得孩子都掉了几斤肉。

效果十分明显。说起来老师很不错。这台演出,明显地扬长避短,整个编舞、策划做得极好。锦锦在的一年级跳了踢踏舞和芭蕾,踢踏舞极为出彩。

一年一年的时光,就在每年的演出中过去。光阴似箭似水流年,也不过如此。辗转舞台间,孩子已经比我高了。

Pre-K毕业歌词:

I have hands, I have hands,

Watch me clap, watch me clap.

Oh, what a miracle am I.

I have feet, I have feet,

Watch me stamp, watch me stamp.

Oh, what a miracle am I.

Oh, what a miracle, oh, what a miracle,

Every little part of me.

I'm something special, so very special,

There's nobody quite like me.

I have arms, I have arms,

Watch me swing, watch me swing.

Oh, what a miracle am I.

I have legs, I have legs,

They can bend and stretch, they can bend and stretch.

Oh, what a miracle am I.